幻灯四
幻灯三
幻灯二
幻灯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服务 > 企业服务 >
海西,筑牢千里防风固沙绿色长城

春天,对于八百里瀚海戈壁中的柴达木盆地,总是一个孕育新梦想和种下新期盼的季节。

  远来的春天,在走过高原的诸多区域,来到大漠孤烟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土地上,脚步已在临近夏季的边缘划行。

  此时的河湟谷地已是绿肥红瘦,环湖地带也已草长莺飞。而此时的海西大地,种植在沙丘上的林草才刚刚“舒展腰身”。

  就在临近五月的节口,海西州的八个区域汇集庞大的阵容,在新时代的春天,掀起了建设柴达木千里防风固沙绿色长城的新一轮战役。

  绿色笔墨,在戈壁书写别样“情书”

  自东西行,沿阶而上,似乎在穿行中览读青海高原的“生态文本”。越往西走,绿色越来越淡。越过3600米高处的漫长关角隧道,未及回味瞬间掠过的湖光水色,便已扑入了柴达木似乎没有轮廓的苍茫。

  苍茫不再延续。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嬗变,绿色风潮浸润瀚海戈壁,改变了这块旷古之地的自然走向。这是信念外化的力量。

  跟随柴达木防沙治沙公司员工走在治沙基地的田垄上,一排排在田间地头比肩接踵的林木,为田间的庄稼和枸杞林形成了一面面绿色挡风墙。公司经理史连奎说,眼前这一眼望不到边的绿油油的良田,往前推上若干年,这里都是遇上风就能卷到半天高的沙漠地带。冬春季节,狂风“扯着嗓子喊上一夜”,第二天周围的村子,都被沙土盖得污眉土眼。靠着不歇劲的种植林草防风固沙,改变的不仅是海西的生态面貌,百姓的日子也随之发生变化。

  一颗沙粒在其它区域或许无足轻重,而在海西——这个全国八大沙漠之一的区域,它的分量类比“一棵稻草可压倒一头大象”般沉重。没有生态良好的海西,就没有生态良好的青海,也正是在“加快从研究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家战略转变”的引领下,海西州加快了筑牢柴达木千里防沙固沙绿色长城的步伐。

  几年间,海西州先后争取和投入林业建设达数十亿元,完成营造林11万公顷,湿地保护8.62万公顷,中幼林抚育0.34万公顷,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122.2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5%。柴达木梭梭林、格尔木胡杨林、可鲁克托素湖、诺木洪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连同乌兰县哈里哈图国家森林公园和乌图美仁等3个重点封禁保护区,共同在海西曾经一片炽黄的版图上描绘出日益向外侵染的绿色区域。

  仅去年,该州就实施林业重点项目127个,完成林业投资12.3亿元,实施沙化封禁保护区5处,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封沙育林项目一路向前突进。今年全州将完成国土绿化4.1万公顷,千里防沙固沙绿色长城在日夜兼程前行。

  绿色情怀,因对这块土块爱得深沉

  “在南方插下一根扁担,几乎都能发出芽来,而在柴达木要种活一棵树苗,这比养活一个孩子还要难。”林业人常挂在嘴边的这番话,形象地道出了海西在国土绿化的跋涉之路上,每一步前行都要付出的难以想象的艰辛。

  自然的生成在馈予海西州丰富资源的同时,也给海西在其后书写绿色发展篇章,天然地预留了最大的难题。让柴达木盆地既有着“聚宝盆”的美誉,同时又是屈指可数的国内八大沙漠之一,是全国沙化土地分布海拔最高、全省沙化面积最广、治理难度最大、生态保护任务最重的地区。全州沙漠化土地总面积961.34万公顷,占全省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5.6%。这里最多的是风沙,最稀缺的是绿色。

  使命和责任推动海西州既为自身发展、更为青海乃至全国的绿色发展,把一草一木作为一砖一瓦,在柴达木筑起防风固沙的千里绿色长城。

  南国有嘉木成就灵秀;大漠戈壁上的胡杨、红柳、梭梭、刺果林也以其俊俏的身影,藐视自然环境的严酷,形成了这里的独特风景和人文环境,描绘出海西人重塑山川的坚韧与勇毅。

  乌兰县城东南方向十几公里的泉水湾,听上去一个水灵灵的名字,却曾是一片极度缺水、飞鸟无枝可依的沙海。从山下深一脚浅一脚地往上走,徒步已很艰难。站在半山腰上,山根下设在一溜房屋里的泉水湾林业管护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守护着自上而下9000多公顷业已林草繁茂的土地。

  岳朝旭是这个管护站的站长,他说从前,曾经一场大风过后管护站几乎被吞埋在沙窝里,连不远处的县城和都兰湖保护区都受到沙漠侵蚀的威胁。近十年“磨一剑”,通过实施防风固沙工程,9000多公顷的沙海变成了绿洲。草方格让流动的沙丘止住了脚步,方格内又长出了沙生植物,形成了挡风固沙的林带。就凭这项技术,乌兰县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也同样是靠着这种坚忍不拔和对生命绿色的孜孜以求,乌兰县造林绿化面积达7.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曾经的12.8%提高到目前的17.62%,这数字提升的背后,是汗水和智慧的凝结,是吃苦耐劳的坚持,筑起了海西绿色协调持续发展的阶梯。

  绿色追求,让海西大地饱含活力

  柴达木千里防风固沙绿色长城,在一草一木的构筑中向前延伸和推进。这条绿色长城筑起在大漠戈壁、沙丘荒滩之上,更崛起于无数在海西播撒绿色希望平凡者的真情实感中。

  年已59岁的潘海镇,以前是海西州茫崖地区石油系统职工。在“下海”经营后小有积蓄,也本可到条件较好的地方过消停富裕的日子。2001年,潘海镇想让自己工作生活多年的茫崖绿起来的念头,让他和植树结下了情缘。从最初领人种树3.34公顷到现在的66.67公顷,每一棵树在潘海镇的眼里,都像自己的“孩子”,从小树苗看着长大,无一不倾注了老潘的心血和真情。

  海西种树,本已不易。选择在海西西部边缘的茫崖做“树梦”,也就难怪最初有人说潘海镇是“痴人说梦”。

  而往往“痴人”比常人多了一份倔犟和执着。从最初种下的3.34公顷林木只能保住半数成活,到眼下潘海镇在66.67公顷戈壁滩上造出的林带达到90%的成活率,其间的甘苦周折恐怕潘海镇自己也难以梳理清楚。

  一度所有积蓄和树苗都“打了水漂”,潘海镇变卖房产,靠借钱和跑运输挣钱贴补种树开销,面对缺水,潘海镇就开着水车花钱买水滋润树苗。当地政府及时援手,贴补水费,扶着潘海镇渡过水难关。一度面对盐碱地改良、树种选择、林木养护等难题,年过半百的潘海镇走进大学“寻径问道”……

  “痴心”换来面目苍翠,也正是依靠这一颗颗矢志不改的“痴心”,凝聚起强大的信念和力量,夯实了柴达木千里防风固沙绿色长城的根基,在一路延伸中彰显出蓬勃生机与活力。

  顶层设计和基层的努力集聚合力。海西州委副书记、州长孟海说,要把州委提出的打造柴达木千里防沙治沙固沙绿色长城,落实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发展理念上,以国土绿化深度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以“四个转变”推进海西州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环柴达木盆地的绿色屏障,巩固提升柴达木盆地独特的生态地位,以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

  风物长宜放眼量。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柴达木正肩负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一路昂扬走来。(刘法营)

  生态故事

黄沙头:治沙和种树是一种信仰

  黄沙漫漫无根草,沙砾无垠尽荒凉。曾几何时,这就是黄沙头的真实写照。

  黄沙头是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木格滩沙漠向东南延伸的前沿,南北约长20公里,东西约宽3.5公里,面积达0.6万余公顷。上世纪中期以前,荒凉无垠的黄沙头仿佛一只暴戾狂野的巨兽,肆意扑向公路村庄,无情地吞噬着耕地,驱赶着人类。黄沙头及木格滩周边的沙漠每年都以5至15米的速度向东南扩展蔓延,一年中就有将近200公顷的草地、耕地渐渐消逝。有些农牧民为了生存举家迁徙,有些搬迁至山坡居住,茫茫的黄沙头里,尽是无奈的悲咽。

  危机,咄咄逼人!“沙进人退”的局面愈演愈烈,“治沙战争”刻不容缓。

  于是,从1996年开始,贵南县将黄沙头及木格滩周边治沙造林列入全县沙漠化治理的重点区域和头等大事。黄沙头的命运就此掀开了新的一页。从一人、一铁锹、一架子车“零敲碎打”的治沙模式,到现在专业化、科学化的治沙造林,荒漠的希望就这样一点点被“染绿”。

  每年造林时节,干部群众、军人民兵、僧侣师生等上万人次都穿梭在黄沙头,他们用树苗为浑黄的沙漠披上了绿色的衣装。21年来,累计投资超过12亿元,共治理沙漠化面积9.8万公顷,荒凉的黄沙头终于复活了!

  “过去的我们是与沙漠争土地、争生存空间;现在是向沙漠要生态效益、要经济价值。局部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存条件也得到了有效改善。”贵南县环保林业局局长仁增介绍说,按照外围封育、边缘治理的思路,贵南县对外围荒漠区实行封禁保护,实施封沙育林,沿边流沙区实施工程治沙,连片营造防风阻沙林带,为黄沙头提供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

  每种一棵树,都是在挑战荒漠化的战书。

  每治一片沙,都在靠近绿水青山的梦想。

  对很多人来说,眼前的绿色是浑然不觉的。但在沙区,绿色是一种馈赠,是一种财富,而贵南县的治沙“愚公”们更是把治沙和种树当作一种信仰。

  72岁的布加是全国防沙治沙标兵,对荒漠十五年的埋头苦干与不离不弃,用600多公顷的树苗染绿了黄沙。这位治沙“愚公”经历了数不清的人进沙退、人退沙进。只因为布加老人心底的坚韧与坚持,那一片片“不可治愈”的沙地,才逐渐孕育出了希望。“生命不息,治沙不止。”这不仅是布加老人的决心,更是太多治沙人的梦想。

  在沙区,还有把沙漠当宝贝、铁了心向沙漠要效益的人。2015年开始,有着20多年义务植树经验的黄生红带着家眷远离家乡湟中县,慕名来到贵南县黄沙头沙漠,为“绿色长城”添砖加瓦。他自筹100余万元资金,组织自己的造林队及贵南县当地群众3000余人,在荒漠之上无偿造林66余公顷,栽植各类苗木16余万株。黄生红的举动不仅为贵南治沙造林注入了新活力,更为当地农牧民群众脱贫增收创造了条件。二十多年的执着,让他只身投入在国土绿化的一线,纵使治沙再艰难,守护绿意已然成了他生命中最深沉的底色。

  在贵南县,绿色不仅是荒漠的脉动,更是生命的延续。2017年,贵南县茫曲、沙沟、过马营、茫拉四个乡镇积极动员广大农牧民群众在木格滩、龙羊峡库区等沙区大力开展保卫家园绿化治沙造林活动,参与造林人数累计超过3万人次,投资近200万元,共栽植各类苗木230余万株。这一系列的造林、苗木费用全部都由各乡镇群众自筹解决,这些感人的治沙场面不仅造就了荒漠奇迹,更体现了不向沙漠低头的治沙精神!

  沙区的绿色,总有故事总有奇迹。从1996年的一声令下打响治沙战,到2006年开始的黄沙头军民一起风餐露宿、挥锨植树、共建万亩生态林、青年林,再到如今像布加、黄生红等无数治沙人的坚持与守护,昔日绵延10多公里的不毛之地已被郁郁葱葱的柠条、黑刺、沙柳、杨树、沙棘等植物所覆盖,如今的黄沙头已然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之景。

  这里的治沙人让我们重新定义了荒漠生命的奇迹。这里的时间不是以秒为记,而是以年,甚至十年二十年。在荒漠沙区,人们栽下一棵树,一眼望穿十年。而这数十年也让昔日的黄沙漫漫变成了今天的绿意盎然,如今,黄沙头已经成为了贵南县治沙增绿的新亮点,2017年贵南县环保林业局还被评为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流沙基本被固定,沙尘暴也逐年减少,当初“逃离”黄沙头的百姓也“回归”了自己的家园,用他们的治沙决心与梦想延续着守护绿色的信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久久为功,锲而不舍。荒漠中上不断覆盖的绿色,成了治沙人永不褪色的韶华,在多彩的贵南大地延伸、延伸……(王 珺)